王校长的谈话引起热议的一大原因是其论调与当下“追求内心的幸福”,“只求健康快乐”的倡导截然不同。在这个物质生活已飞速发展的时代,“吃苦”真的“过时”了吗?愚以为,“吃苦”永远不过时,吃苦的青春最美丽。
纪伯伦在《先知》里曾说:“声音不能把托付给他的翅膀和嘴唇带走,他自己必须寻求‘以太’。”人亦然,若终生碌碌无为,只知贪享先辈留下的安逸,何以自立于世?这里所指的“吃苦”当然不是非得委屈自己入深山老林而“格物致知”,而是一种心灵状态。青春期的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我们能够保持一种排除万难、迎难而上的奋斗状态和有为理想付出努力的吃苦状态,将对未来的生活大有裨益。由此,诚如王校长所言,“青春最好的营养是刻苦”。以此求得的内心的幸福更可感,更值得珍惜。
简媜曾深情地回忆:“如果上帝赐你一片荒原,那么他希望你成为荒野中的鹰。”十岁丧父的她独自负笈于台北求学,经济上的困难和心灵的孤寂都无法阻止她追求自己梦想的执着。她啃着馒头,挑灯苦读却未曾埋怨生活的坎坷和不平,而是靠着刻苦,成就了她在文坛的地位,也用她刻苦的青春,换来了生命花朵的最美绽放。
忆及马云做过的一次主题类似的演讲,其中列数了表面光鲜而背后却付出了常人不可及的努力的“成功人士”的经历,借此告诫青年学子:生命的绽放,必是由内而外的过程,是在芽儿被“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后才获得的“开时的惊艳”。
史铁生曾说:“我微笑着唱生命的歌谣。若人生只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便失去了它的意义。”“股神”巴菲特的儿子保罗在音乐之路上未曾倚仗父辈权势,而是从零开始,亲力亲为,最终成为音乐名家的他感谢那段刻苦的经历;著名作家李锐的女儿李笛安拒绝安逸的生活,独自赴万里外的法国求学,在简陋的地下室里捧出了别具风味的《姐姐的丛林》;钱钟书之女钱瑗未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而是自求方向进行文学创作……
青春的词典里不应只有安逸,还应有奋斗和刻苦。唯此,我们方能懂得实践理想的不容易以及理想实现后的价值;唯此,我们才能在人生这场没有尽头的修行中获得宝贵的感悟;唯此,我们才能领悟生命的美好,找寻到人生的价值,获得独立的人格。
我相信,吃苦的青春最美丽,用汗水换来的微笑,最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