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布学习网为您带来有关“年轻时一起读的书—鲁迅(作文五篇)”的作文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高二作文」年轻时一起读的书—鲁迅(作文五篇)

高二作文 作文网 打印

  • 情感与理智作文1200字
  • 《放弃等待,追寻未来》
  • 秋色作文1000字
  • 梅·烛作文1000字
  • 写爷爷的作文800字
  •   年轻时一起读的书-鲁迅篇一:鲁迅之勤

      若要论鲁迅先生予我的印象,最深刻莫出于二,一为勤,二为真。“真”自不需我多言,先生一向是锋利的,化作凌光闪闪的剑,直直刺向虚伪与假面。关于“勤”,我倒乐意以我的拙劣见解浅谈。

      外界对于先生的评判,是不休不止的。有一种论调已存在很长时间“鲁迅,是个喷子。”我猜测说这话的人并无恶意,只是为了取笑,但细细想来,竟不无道理,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抨击,讽刺,打压,又觉佩服,先生“喷”也“喷”得笔耕不辍,可不算勤么!

      人的惰性,大概上帝,或女娲创造时以防世界进展太快而加入的一点东西吧,懒惰是决然不可避免的。然勤恳至斯的鲁迅也曾盼着“偷懒”(这懒与我们之懒自然不可相较),在《五猖会》中谈及到的,他是不愿背书,而愿看戏,他在百草园中嬉戏的时光,也不可得见他日后废寝忘食忙碌光景。导致鲁迅先生埋头工作,彻底告别懒惰这人类如影随形的特质的是什么,我想一探究竟,就是他的作品中,也缺少慵懒的气质,永远直击要点,不在旁的事情上费时间,并不遮掩地讲几句场面话,也不滥用登峰造极的技巧,只决绝拉开幕布,把人间展示出来。先生发表的一次重要讲说《娜拉走后怎样》,直截了当地讲金钱的重要性,他不扯幌子,不慢悠悠道来,文学家应当重精神而轻财物,他太忙碌,只能立刻揭开真相,以防耽误继续前进。似乎写作的笔就悬在他脖颈上,一旦歇息,立马戳穿动脉哩。

      确有一样东西在威胁先生,自然不是笔这无稽之谈,而是国人。在华夏大地作恶的人,都挂了猖狞的笑攀在鲁迅右肩上,他不得不时刻提笔来抖落掉那些无耻,凉薄,残暴,背信,狂妄…而被迫害了的哭声,惨叫充斥了先生的耳朵,他听闻,安睡不得,只好在工作中求取宁静;进步青年正踏着先生的脊梁骨往上爬,他感到人群中那些炽热的灵魂,于是又开始写,使自己燃烧起来,变成红通通一团,愈燃愈高,愈燃愈高,最后在中华的天空爆出灿烂的火光,尖锐的声响惊扰沉睡中的人民,他们睡眼惺忪地朝窗外看,只见红霞一片,他们面面相觑,似乎心里有什么隔阂被打破了,蓦然明晰起来。用勤捧高的火苗式微了,它快枯竭,因燃得太旺太盛,但注定要燃尽的。可无数人从火光站起来,这便是先生心之所向,心之所想!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鲁迅以骨为梁,肉为基,血为漆,为中国建造了一幢大房子,所需的通行证,不过一枚勇敢慈善,要改变的心。

      鲁迅先生看什么都不大顺眼,如文章开篇所提,就算一个喷子又何妨,他不停,不停,不停地朝每一处丑陋进军,他把精神都灌入文字,或奋进激昂,或理智论述,而理智下掩藏了一个坏到亦真亦幻的世界,一个在丑恶开花的时代捧着趴了青虫的小油灯呐喊美和光明,希望永存的他!哈!一个理智的疯子!

      先生写了很多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文章,他诚实极了,《弟兄》中他提到,误认为兄弟将要撒手人寰时,他第一反应不是对兄弟,却是恐怕自己无法赡养兄弟的妻儿,以为自己必将伤害兄弟的孩子。乍看冷血无情,再看却发掘更深层的痛苦,令人浑身发凉,他把自己埋葬在深渊!他以最深层的悲观和自我罪恶感面对世界,但他却又异常理想主义,他做着非黄金世界而是现世的梦,于是他旋亮一束光。

      鲁迅是个勤恳的人,一个把自己逼得不让懒惰有可趁之机的勤人,一个被推到时代的浪尖上,得留下点的什么的伟人,一个普通人,竟做了伟人。

      一个,不过一个。

      鲁迅之勤,是于彷徨黑暗中开辟众人的出路,这样的人,该既是苦,也是幸福的。(高2020级3班  唐知李)

      年轻时一起读的书-鲁迅篇二:伴随我们成长的鲁迅

      鲁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是像小学课文注释中写的那样,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还是如《朝花夕拾》中所描写的那样,曾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亦或是像萧红笔下那样,是一位体贴的丈夫,关心孩子的父亲,热心工作的文人,见多识广的友人?在高中对鲁迅的进一步学习中,我又对这位伟人有了和之前截然不同的印象。为了解答自己的疑问,我从尘封的角落里,翻出了从小学到初中的所有语文课本。

      第一次接触到有关鲁迅的文章,应该是小学课文中周晔所著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其中印象最深的片段,就是鲁迅先生为受伤的车夫擦药的情节。他那种不顾等级差异,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在当时就深深感染了我幼小的心灵,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是朝圣者带着满身的伤痕,总算到达了自己心中的圣地。

      进入初中,开始接触到鲁迅作为“文学家”的一面。课文第一篇鲁迅所写的文章便是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读,便感觉自己和幼年的鲁迅一起在自家后院看那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让它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而后又于三味书屋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之流。只用最朴实无华的词语便能有这样的效果,真不愧为文学大家。

      随着年级升高,语文课文的内容也越来越深刻了,由此,我又接触到了鲁迅先生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议论文。此文短小精悍,观点鲜明,直击要害。在当时国民政府黑暗统治之下,人民饱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大背景下,能如此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号召民众重拾信心,奋起反抗,振兴中华,这种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在阅读了《朝花夕拾》后,我对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便开始读起了《野草》。鲁迅说过,这本散文诗集里有我的,是属于我自己的。在我看来也确实如此,在这一首首诗中所展现出来他对人类各方面的思考,是与他所著的其它散文、小说截然不同的。因此,把这本书作为接近鲁迅灵魂的一个窗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就比如《死火》一诗,标题就十分新颖,因为在我们的认识中,火是生命的象征,然而鲁迅在“火”之前冠以“死”的修饰,仿佛是矛盾的,实际却将生命与死亡融为了一体。再往下读这首诗,讲述的是一团即将被冻灭的火焰,也就是濒临死亡的火焰,面临着“冻灭”与“烧完”之间的艰难抉择。也许会有人说,反正这团火终会死亡,被冻灭与烧完有何区别?实际并非如此,鲁迅用这团火焰,象征了我们每一个人。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被冻灭则是所谓无所事事,坐以待毙,最终死得轻于鸿毛;烧完则是所谓发光发热,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死得重于泰山。这与先生对年轻人“摆脱冷气”的希望是一致的。尽管这首诗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但于今天的我们仍然适用。

      如今升入了高中,又学习了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当中的很多语句,像什么“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都是很早之前就有所耳闻的,因此重新读到这些文字,不免有种亲切之感。借着学习这篇文章的机会,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鲁迅的其它一些文章,也都是之前我看过的,就感觉十分熟悉,仿佛一个长期漂流在外之人终于回到故乡,见到了熟悉的风景。尽管如此,在读到《药》时,对于文中那些看客的无情,冷漠,我所感到的震撼,仍是丝毫不减于之前的阅读。

      写到这里,我的思绪中对于鲁迅零零散散的印象,如一个个小灯泡,被一根电线接成了通路,散发着璀璨的光芒。鲁迅的文章,伴随我们成长,从小到大。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这位伟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着,这正如一切事物,包括人类历史的成长,是在不断的蜗行摸索之中的。所以,鲁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想,他并非高高在上的神一般的存在,他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是普通人,都是碳基生物,都会呼吸,都会生病,最终也都会死亡。可是,他也是一个特别的人:在思想上,在文笔上。因此,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思想所散发出的光芒,将会照亮现在,直达看不清的未来。而这也是我们如今仍然铭记鲁迅并探讨他的作品的意义所在。(高2020级3班  张嘉俊)

      年轻时一起读的书-鲁迅篇三:读鲁迅

      有句广为流传的考试语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因为鲁迅先生的思想之深刻,其所处时代与社会环境之复杂,令我们“闻迅生畏”,心里发虚,严重者冷汗直冒,总之就是惧鲁迅。然而上高中后,我的思想改变了。

      实际上,我对鲁迅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书上那张鲁迅的照片。那脸上有“两高”:高鼻梁、高颧骨;嘴紧紧地抿着,同时也使原本就瘦削的脸颊向里凹;再向上看,则是那与众不同的双眼,如鹰般射出如箭般锐利的目光,可以直至“猎物”的内心。这一切都显示出鲁迅的锐利、严肃,无形中给人压迫感,让人喘不过气来。再配上其入木三分的文字,像至高无上的王,高坐殿堂之上,让你既敬又畏,感慨万千。

      现在我发现,我其实并不了解鲁迅。文字与图片只是二维的载体,不能完全展现人物的各方面。通过文字,我们仅能纵向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度;若要使鲁迅的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则还需根据他人对鲁迅的描述来横向填充。

      比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我曾经读过,那时我只觉得鲁迅幽默、爱笑、健谈。现在看来,鲁迅还是个好夫、好父、好友。他尊重妻子许广平先生——作为一个“生活白痴”,鲁迅先生的饮食起居都是许先生操持。鲁迅先生在一次与友聚餐的过程中“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一个吗?’”你看这像不像一个小孩子请求母亲的允许,许他满足自己的馋嘴?再看:鲁迅先生非常理解海婴——这也源于鲁迅先生的仔细观察与细腻心思。每次萧红来到鲁迅家做客,海婴都会拉着萧红的辫子要跟她玩。别人都想知道原因,便去询问鲁迅和海婴。结果鲁迅先生和海婴自己的答案几乎完全一样。海婴和鲁迅年龄相差如此之大,然而这父子俩想法尽竟如此统一,不得不感叹鲁迅先生对海婴的理解。

      在我心里,鲁迅还是一位好长辈。鲁迅先生常会收到青年们为了问询的来信。其中有些青年鬼画桃符,鲁迅先生觉得他们这样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读者的做法非常不好,但他仍会一封封认真看完并一一回信。一个耐心、认真、宽容大度的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野草》中的许多鲁迅先生以诗而作的随笔小感,比如《我的失恋》。这是鲁迅先生为讽刺当时流行的失恋诗而作的。写作此打油诗后,鲁迅先生笑着说这是写来玩的,但在我看来,这也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两个特点:一是风趣,二是酷爱思考,万事万物皆可思考。而在其他诗作中,也体现鲁迅先生思想之深刻,使读者不得不花功夫挖掘物与事背后的意义,引人思考。

      再一起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记念刘和珍君》二文,就又会看到一个不同的鲁迅。

      之前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只觉得那时鲁迅真的挺“不务正业”的,该做功课时跑到花园里去玩,不能拔的拔草偏要拔,妥妥的是一个“无敌破坏王”。但高中再看,那时鲁迅也只是一个孩子,原来他也有如此接地气、顽皮的一面,和我小时候也差不了多少嘛!那这篇半自传传神地展示了儿童爱玩、调皮的天性,真实、亲切,同时文末还展现了他对上课时所作的影子画的丢失的惋惜,也体现其童心未泯,心里之年轻。

      但他在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又截然相反,严肃,郑重,入木三分,深刻饱满。对于这骇人听闻的执政党虐杀无辜群众的惨案,鲁迅先生洋洋洒洒写了本文,字里行间充盈着惊讶、气愤、悲哀与不可置信。我认为若不是深深的爱国情,正确的斗争方法与先进的思想指导,是绝不可能写出如此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的。本文不但抒发了对“三·一八”的看法,表达哀悼,同时还上升到了合理反抗敌人做法的指导,对社会与人们的分析上。这样不仅使全文更深邃,同时还将鲁迅先生先进的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

      再将这几篇文章结合起来看,鲁迅先生于是变得立体起来:幽默风趣、乐观开朗、童心永存、耐心认真、宽容大度、热爱思考又思想深邃。这使我不得不更加佩服鲁迅先生。

      总之,每个阶段读到的鲁迅都是不一样的,也许日后年长些再来读鲁迅,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常读常新,温情陪伴,先生的文字魅力恒久。(高2020级3班 饶思微)

      年轻时一起读的书-鲁迅篇四:执炬者

      若天下安乐便为国救死扶伤,若盛世将倾便为国慷慨赴死。

      ———题记

      鲁迅其人,我不敢妄加定义。其思想见解,也非我所能揣测的。但唯一能确定的是,先生,一生都致力于兴国救人。

      1906年,看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鲁迅痛心疾首,写下“学医救不了中国”的字字泣血之言。他中止学医,开始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其实学医和从文都是治病救人的方法,不过一个浮于皮肉,一个雕琢灵魂。遍体鳞伤的躯壳可以药物治疗,可那些深入骨髓,埋进思想的陈疾烂疴要根治只能“刮骨去毒”。

      鲁迅是划破黑暗的勇者,在那个时代,人们愚昧麻木,但他执意做一只盘旋在死城上空的猫头鹰。“哑——”的刺耳尖叫划破浑浊不堪的天空,唤醒沉睡的心灵。

      他是秉烛前行的引路人,他说“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他执炬迎风不惧烧手之患,拿起笔写下一篇篇炙热的诗作,那是深沉黑夜中的微光,让大众在至暗时刻看到希望。

      他是击鼓鸣钟的战士,耳闻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一切苦辛。他深入腐朽,写出不朽的文章。他怒斥光明的消逝,振聋发聩的语言,是战鼓也是警钟。《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都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宝藏。

      他是冰雪荒原的播火者,他点燃自己,以滚烫的热浪融化大众思想的坚冰。他用尽全力传火于薪,前薪尽而火又传于后薪,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鲁迅。他们身上英雄的火焰相互缠绕,愈燃愈烈,烧出了壮美的诗篇。

      鲁迅先生所处的黑暗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箴言始终回荡在神州大地上空。当今中国身处百年未有之变局中,但大众已不再彷徨;道路虽曲折艰险,却无需疾声呐喊,民族已经觉醒。

      愿我辈都能延续先生的精神,像萤火一样,照亮方寸之地。不必等待炬火,因为我们就是光。(高2010级3班  黄昕然)

      年轻时一起读的书-鲁迅篇五:无言的“沉默”

      “鲁迅”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很小起就熟知的名字,知道先生以笔为刃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知道先生“呐喊”之声刺破黑暗,让广大青年感到号召奋起之举;知道先生敢写敢做,知道先生的精神超越时代。我想,先生是如光一般耀眼的存在,后辈们,只能带着敬仰的心去追寻他的脚步。

      不论什么年代,世上总是喜于将一切都包裹于精致的琉璃枷锁中,世上拒绝死亡,恐惧血腥,害怕黑暗,甚至没有勇气去寻找另一个自己;天堂,地狱,将来的黄金世界,又无不让这些充斥在一起,交织成新的狭隘的世界。先生正是那把独一无二的钥匙,在生了锈的锁上,奉献了自己一生血肉之躯与利刃般的思想。

      不知从何谈起,只有从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出发。

      那么,请允许我从那根颤抖出朦胧幅度,久久无法停息的弦开始,像忽闪的影一般,触摸《影的告别》。“朋友,我不愿再跟随你了。……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我是不敢的。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总是一个神秘而又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不敢,甚而去美化,不过就是害怕窥探到阴暗的一面;然而回到现实,又会发现我们是多么的渺小与无助。我们多么渴望进入到一片光明,多么急切的想进入极乐世界,“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在挣扎中爆发,又必须得在挣扎中冷静,因为是自己的,仅仅属于自己的,也正属于先生的。像是在漆黑的夜里醒来,拿出一张纸寄一封信给自己,趁着一切都还在沉睡,趁着还不需要为日常琐事的事考虑得太多,趁着能够正式地去对内心的自己发问,去极端地挣扎,去极端地撕扯,再真正来正视这个世界,来寻找存在于这个世界中渺小的自己。钱理群先生也谈到:“鲁迅是一个非常不合时宜的人,他的思维太怪了,太反常了,太超出我们习惯的事物了。”以影为象征,阴影,巨大的黑黢的浓团,我是不敢的。

      再者,鲁迅先生曾提到:“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冷酷而严峻,总是后辈们对于先生文字、思想最直接的瞻仰。然而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精心雕琢的成文的展现于世人的东西,总是有所保留,有所顾忌的。写给青年写给敌人写给自己。我们要么一味去表达,要么言不及义,却忘了真正的自己是隐藏起来的,真正宝贵的,往往是不能表达出的。先生敢,先生敢于不去表达,正是一种大局与独立又坚定的思想,让先生披甲戴盔,在沉默中迸发出不可撼动的影响。

      对于先生,就只能是敬佩,没有先生,就像针管里没有药物,灰暗仍是灰暗,残暴赛着残暴。孩童伢伢咿咿念着鲁迅,大街小巷总是有几处百草园,野草集念成了歌,先生,我们以各种方式怀念着您。(高2020级3班  王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