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布学习网为您带来有关“幺姑成都梦 我的成都缘 ——《死水微澜》读后感”的作文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读后感」幺姑成都梦 我的成都缘 ——《死水微澜》读后感

读后感 作文网 打印

  • 太空城市作文
  • 好吃的水果作文500字
  • 老虎和山羊奇奇作文600字
  • 未来的道具作文900字
  • 因为多看了一眼作文650字
  •   《死水微澜》读后感篇一:不清成都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

      我其实并不算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我的祖籍在重庆,我的父母因工作原因来到四川,并在内江生下了我。但我记得我从三岁起便在成都上幼儿园,一直到了高中。虽然我在成都生活了将近14年,但仍觉得很“生疏”。就好比一个人在冰川上生活了一辈子,却一直不知道自己脚下被海水淹没的土地是自己是范围内的九倍之大。

      我一直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除了假期偶尔出省旅游外,我的大部分生活都在成都,但是毫不夸张的讲,我现在并没有去过金沙博物馆、锦里,没有好好地、彻彻底底地逛完一次春熙路,就连第一次去武侯祠都是初中时学校组织去的。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总是:“哎呀,这些有啥子好耍的嘛,到处不都一样吗?”所以当我看见《死水微澜》中邓幺姑对成都的描述时,我的感觉是惊讶又有些惭愧。惊讶是被成都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所震撼;惭愧是因为自己在成都呆了这么久居然连这些基本关于成都的常识都不知道。

      反思了一下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以下原因。首先谈谈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其实在很多名胜景区里,我们看到的众人大多都只是拍照留念,将打卡作为旅游的目的。很少会有人凑近石碑去念一念、品一品上面的文字与介绍。如果把文化比作一本书,那么大多数人只会去赞美感叹它华丽精致的装订,而很少的人才会亲手翻开它去去品味历史的厚重感。这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轻薄肤浅地看待。其次是因为过于“熟悉”成都,但是这种熟悉又过于片面。每天不断循环的工作、学习、生活淡化了对一个城市的新鲜感。所以当别人问起:“成都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的回答往往是:“还不就那样,没有什么区别呀。”但事实真正如此吗?肯定不是。现代人被忙碌所充斥着,导致我们的视野被工作装满,没有余地留给了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没有时间留给我们去进行一次漫步与闲逛。

      以上是我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接下来我想从我自己的角度谈谈。我其实很喜欢成都并亲眼目睹过它的一些变化。比如老小区焕然一新,楼房修得越来越高(原来从我家阳台可以可以看见电视塔,现在楼房越来越高,把电视台主体挡完了,只留下了一根顶尖),夜晚的城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但是因为待久了,所以就不大愿意再去深入了解。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一直被要求制作有关成都的小报,久而久之,会感到很乏味。就好比一盘好吃的菜,炒得久了,也会索然无味。我们不再认为这些景点会再有吸引力,自以为是的“了解”会让我们失去接近珍贵文化的机会。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比较。这指的不是地域歧视,而是当你处于另外一个城市时,文化多元的比较才会凸显出来。走出成都,领会到异域风光的同时,可以体会到每个城市的不同。比如到宁夏银川,看到茫茫沙海会发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到广西游山玩水时便可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到浙江钱塘可领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成都有“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佳话,可以聆听“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蜀国文化,体会茶馆里嬉笑怒骂的人世百态。

      成都,一个我们十分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城市。或许我们可以收收环游全球的梦想,先去对成都说句:你好。(2019级2班 刘琳)

      《死水微澜》读后感篇二:成都,成都

      记得小学的时候对成都还是挺抵触,其实也没有具体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小孩子天生的护短吧,身边的同学都特别向往成都,对比之下,家乡总会因为过于熟悉而显得有些乏味。可是我对这些同学这样的看法多少是有点嗤之以鼻的。后来小升初与大部分小学同学都分开了,对成都的印象也渐渐淡了。

      而后来与成都的“结识“吧,也算挺巧合的。初二升初三的夏天,我期末考试失利,尽管在这之前已经有了预感和心理建设,但当离开学校,面对自己,心里还是意难平。那时的我还没有这样看得开,多少是很计较这些得失的(可以理解,年轻气盛嘛)但我没有时间纠结于这些了。收拾好行李,我马不停蹄地赶往成都上课。于是生活又被新知识填满,不一样的是,我遇到了完全不一样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说是萍水相逢,可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美丽新世界”。

      在那个夏天,成都留给我印象最深的,竟然是一种“收容感”。这是一种很复杂也很奇怪的感觉,基至后来我都感觉是自己自作多情,但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确实是一种慰藉,就好像当我面对人生中可以说是非常迷茫而困顿的日子,不知该何去何从,但终于有那样一个地方,可以让我重新开始。正如黄州之于苏轼,是他完成人生突围的机遇,成都之于当时的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宽容温暖的面容,收留了我的彷徨,抚慰了我的不安,安置了我的迷茫。

      我记得7月正值盛夏,碧绿的爬山虎占据了高架下方的大片灰色,映射着明媚的阳光,摇曳生姿;我记得炎热的午后,路边小店的店主摇着蒲扇与左右邻居闲话,甚至并不急着招呼生意,闲适而又自得;我记得坐在广场上吹着晚风,看着广场上的孩子玩耍,球场上的中学生挥汗如雨,老年人三两闲坐话家常,各有圆满和快乐;我记得当我看到路上行人来了又去,太阳升起了又落下,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在我之前从未想象过的时间和空间里如此鲜活而又有序地运行着,这里的人们忙碌而又自得地充实地生活着,这个如此广阔的世界在我囿于个人成败得失的同时原来从来不在意我优秀与否、胜败与否.就像那句歌词唱的那样,答案就在风中飘荡。我曾那么努力想得到世界的认可,后来却发现世界根本广阔到不需要我的这份自作多情,但它在我最走投无路的时候,将对我这份疑惑的答案潜藏在成都的街头巷尾、风土人情之中,我一点点的收集领悟,拼凑出也许不完美,但真实地慰藉了我的答案。也就像苏轼感叹水月之变时突然窥得宇宙无尽时空的奥秘的通透与释然,在那些在成都的日子,我渐渐觉得自己也可以放下一些世俗的纠结与庸扰,平和地过完青春好时光。

      这种感觉是和在成都旅游截然不同的。或者说只成都旅游是完全不可能感受到的。生活在一座城,看到它的繁华与美丽,也看到它的平凡与日常。路过一座城,看到它的包容与温和,也看到它的平淡与生机。哪怕后来也见识到成都的竞争激烈,我依然怀念那年夏天收容了我的,如此温暖的成都。(高2019级2班 余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