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布学习网为您带来有关“高中关于苏轼、辛弃疾豪放宋词的比较(优选4篇”的作文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高三作文」高中关于苏轼、辛弃疾豪放宋词的比较(优选4篇

高三作文 作文网 打印

  • 声音作文800字
  • 忘不了那件事高中作文
  • 我有一个金点子作文800字
  • 一路芬芳作文800字
  • 关于芒种的作文800字
  •   篇一:苏辛豪放词之比较

      作为豪放词的两位代表,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都在宋词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两者豪放词有何不同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番吧。

      豪词的基本的特征是情绪高昂、情感激烈、画面壮阔、意象宏大,就豪放词基本特征而言,苏、辛都在表达、表现上做到了开创性的尝试和完善,为豪放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而深刻的贡献。

      苏轼一生经历了几多波折,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后,被贬黄州,迎来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他的生命也因此在黄州得到洗礼、升华。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本被贬为密州知州之后,诞生了《江城子 密州出猎》等名篇。从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创作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篇目中,不难看出苏轼在其豪放词中表达的情感。纵然对怀才不遇、功业未成有些许悲愤,苏轼依然得出了个人价值与宇宙、社会等之间的关系,明白千古风流人物都如流水般在这长江涛涛中逝去,其豪放中蕴涵着一种旷达与洒脱,一种透彻和自得。总的说来,苏轼的豪放是建立在旷达与洒脱之上的,充满的是苏轼对个人与宇宙、个人与社会的哲学思考,为一种智慧的光芒。

      辛弃疾的豪放或许是刻在骨子里的。出生于动荡飘摇的南宋,辛弃疾从小立志报国,赢回本属于南宋的大好河山。终于到了为国杀敌、抗金救亡的时候了,多少个夜晚梦回吹角连营,多少次醉里挑灯看剑,竟最终无所施展、无处发挥。这些积累起来的力量,这些叠加起来的愤懑,最终必然将释放某个事物上。这个事物,本应是沙场,在无可奈何之下,变成了辛弃疾笔下一句句壮志难酬、情感深挚的豪放词作。因而辛弃疾的豪放之中蕴含的是一种抑制之下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的憋闷。可以说,辛词的豪放是建立他对国家深沉的热爱和对抗金救亡的决心之上的,词作主题多为家国之思、壮志难酬及感伤时事。总的说来,辛弃疾的词风悲壮,情感自然、恰切、连贯,开创了豪放词继苏轼之后的第二个高峰,给人以无限的壮美、悲慨之情。(高2019级2班   付雨轩)

      篇二:市井里的谪仙人与,朝野里的忧国人

      课上提起苏辛之比较,我脑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李白和杜甫。在我想来,苏东坡是生活在宋朝市井里,“脱了仙气”的李白,辛稼轩则是在宋朝的“另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在周末看到有老师点评李杜同一主题的两句诗,都是写好消息,都是抒发激动之情,李白则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则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前者高兴是因自己被赦免;后者欣喜,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为家国。二者之诗并无孰优孰劣,但却有不同的境界。这点与苏辛很相似,苏东坡常抒人生之感慨思考,而辛稼轩则常抒家国之情怀。太白和东坡总是使人觉得身上有无尽的风流与风度,莫管大小事,随笔一挥,才华便透过笔端流淌在纸上,造就别人可能穷其一生也难以达到的诗文佳作。但杜甫与辛弃疾或许也有别人一生也达不到的才华,但更多的是他们拥有平凡之人一生也难以企及的家国情怀。

      在我看来,苏东坡在现代更像一位艺术家,如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男主人公一样,风流倜傥,浪漫洒脱,但除此之外,他还深情专一,懂生活。而辛弃疾则是一位将军,满腔热血,饮冰难凉,颇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

      因此,对苏轼来说,时间是他的朋友。阅历越丰富,心胸越开阔,越年长越沉淀,时间的推移,只能助他一臂之力,却难以磨平他的棱角。让他尚可抒发“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气傲气,潇洒说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对着“清风皓月”饮“千钟美酒”,挥笔写下“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是一个越活越洒脱超然的人。与其相反,时间是辛弃疾的敌人。年少有为,以少胜多,横刀立马,建功立业。后被弹劾,又因朝廷的原因闲居几十年,虽也有《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这样流芳百世的佳作,他却始终命运多舛,因此,有无限的悲痛与感慨。从少年时的《美芹十论》,到迟暮时的一句“凭谁问”,他经历的越多,越是意难平,越年长越悲痛,念念不忘,却始终等不到回响。他是一个越活越沉郁的人。

      但还好,他们的才气足够让他们的情感思想与经历被后世看到,让他们不仅有天地日月为鉴,还有千古文字歌颂流传。(高2019级12班  唐雪滢)

      篇三:一唱一刻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词的内容不同于前人的拘泥,尽显豪放大气,恣意旷达。我愿称苏轼“以歌写词” ,酣畅淋漓,轻松洒脱。正是因为他超乎物外的旷达乐观,触景生情的文学修养,成就了他的诗作,是简单,流畅的。苏轼的大多豪放词的出现是源于他的所至与所见,内心的豪情也随之流露出来。他的豪放词更像是“吟啸”出来的,所以朗朗上口,意象流畅,仿佛可以跟随他的脚步置身于他的开阔世界。苏轼不喜欢用典,他通常是直抒胸臆,有感而发,表达的情感也是强烈的。

      但强烈中却是开怀适意,乐享生活。面对任途不顺,壮志难酬,他写下“鬓微霜,又何妨!”面对失意和挫败,他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面对政治压迫,他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将一切淡然。所以苏轼的豪放词是向上的,有乘扶摇而上,有万里俯视人间的感觉。有高度,也有宽度。 他将豪情施展于“千古江山”“大江东去” 的宏大的世界观、宇宙观之中,使我们每每读完他的词后,总能体会到宁静如月,旷达如风之感。

      但苏轼的词不及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放眼中国诗坛,辛弃疾的《破阵子》可谓“沙场第一词”,尽显凛然杀气和磅薄气势,因为只有他亲身经历过的过跃马横刀,血洒大漠,所以极具真实感。苏轼的豪放是缥缈辽远,雄浑开阔,释然于心的;辛豪放是触手可及的。由于词中揭露出了他的真实伤疤,留下的更多是令人落泪的悲怆。

      我愿称辛弃疾为”用刀刻词”。他同苏轼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首先,两人生平经历的不同,苏出身于书香门第,饱腹诗书,才华横溢;辛生逢乱世,出生时便被寄予厚望,报国图志,为民请愿。即使两人的命运都很多舛,但最后,两人的选择是不同的。苏轼选择了生活,超然物外, 一句 “人生如梦” 便与经世致用拉开了距离。辛弃疾则选择了国家,他时刻想回到“马作的卢飞快,梦向吹角连营”,收复中原,平定战乱。因为两人时代背景不同,辛没有见过宁静祥和的生活;由于当时政局混乱,所以辛无法直抒胸臆,尽情表达;再加之“杀敌”是他心中难消的朱砂痣,像一块石头久久压抑着他,他要想回到朝廷,绝不能张口胡来,所以他选择用典。用典故来表达情感,来象征自己,来描绘景象。我们可以从他的词中发现,真实的景物是少的,往往要靠典故来补充,通过历史的厚重盛, 侧面强调自己的情感,完成想象,丰富词的内涵,在梦中实现抱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辛的词极大部分是国家民族,与苏轼不同,辛的词沉郁顿挫,悲壮愤慨。辛的词有恨,苏却没有。苏更看重自我抱负,实现的是自我救赎,上升不到恨。辛则想救国救民,却无能为力,只好“栏杆拍遍”剩下了恨。

      如果说苏的词是在天上,那么辛的词就是身前大宋江山,身后社稷万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人间。所以我说辛是“用刀刻词”,刻出来精挑细选的千古典故,使词更有分量,更具说服力,又能免遭迫害;刻出来的家国情怀,因为刻骨,所以铭心,他将家国都刻了下来,怎么都忘不了。所以他的词,怎么都是对家国的深情。在我看来,字字都是血。

      苏轼唱出了人间百味,辛弃疾刻下的是英雄热血。(高2019级12班  谭加灵)

      篇四:苏辛豪放之不同

      苏辛豪放之不同我认为具体表现为其诗词的感情基调的不同,究其根本是因为其理想目标的不同。

      苏的诗词中很多意象为山水,其目标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具有道家“逍遥”的思想。苏轼的豪放词中的语言浅显易懂,从政治上的失意后,他并没有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的关系。从他的诗作上看,他一直在排解自己人心中的苦闷之情,将视野放大,不只仅局限在仕途失意上,而是形成了豁达的胸怀,超然旷达的心态。因此在读苏词后,总会有种“这些失重愁绪都不是事儿”,自己的愁绪也烟消云散了。其感情基调到最后是向上扬的状态。

      而辛是一个将家国放在首位的人,一直想为国家建功立业,收复领土,并将其作为一生的追求。他与杜甫相类似,因此在他的诗作中除了豪放,更是沉郁顿挫的。他更倾向于儒家的思想。辛的诗词中以用典为主要手法,他通过那些典故更表现出他想要为国做贡献,却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所以辛诗词的感情基调大多为悲壮的。与读完苏词后感觉愁苦烟消云散的不同,辛词读完则感觉愁绪全堵在心口,最后只能哀叹一声。(高2019级12班  李欣泽)